上期芝麻财技分享了「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基金的区别」,其中长期定投指数基金是最简单的,因为指数基金最大的优势是长生不老,买指数基金就是买国运,长期确定性高。
不过,主动型基金目前国内是占多数的,数量超过了指数基金,甚至比个股数量还多。所以,挑选主动型基金难度其实是不低的,而其业绩表现往往与基金经理与背后的投研团队息息相关。
今天,我们再来聊聊如何挑选主动型基金,与指数基金相比,主动型基金挑选难度要大的多。因为,指数基金业绩主要由对应的指数决定,与基金经理能力关系不大。而主动型基金,业绩完全依靠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和背后的投研团队。
主动型基金主要分为私募和公募基金,其中私募基金由于门槛高(100万起投)、透明度低(有清盘线)、信息披露不透明等缺点,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,实时上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也达不到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。
而公募基金具有透明、规范、门槛低(1元起投)等特点,更适合普通投资者,所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挑选公募主动型基金。
一、挑选主动型基金的3个技巧啊
1、基金经理最好是经历过一轮以上的牛熊市
因为A股的牛熊波动很大,非常考验主动型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,而经历过完整牛熊市的基金经理,相比一些从业年限较短的基金经理,更有实战经验。
2、基金经理业绩要好,年化收益率> 15%
每年都有一些主动型基金短期上涨一两倍,甚至更高,但其中有不少基金经理是靠压对了赛道,让收益涨起来的,运气成分居多,可能并不是有很强的投资能力。
所以挑选主动型基金,最好是能挑选长期业绩表现优秀的,基金经理平均年化收益率能达到 15% 以上,在牛市和熊市表现比较稳定的产品。
3、管理过较大的资金量,至少管理过20亿以上的基金
一般来说,基金资金量越大,管理的难度也越大。只有管理过大资金的基金经理,投资策略才经得起考验,应对大比例的申购和赎回也会更有经验。
不过,就单只主动型基金而言,不建议规模越过大。因为,比如单只基金规模快速上涨,达到百亿以上后,先不说有多少散户追涨进来的,基金经理是否还能够驾驭也是一个问题。
还有一个原因是基金规模越大,止损的难度就越大,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对手盘,一只股票可能要卖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卖完。特别是当鬼故事已经蔓延市场的时候,就更难止损了。
当然,主动型基金规模也不易过低,比如基金规模比较小,如低于5000万,就存在清盘风险。所以,主动型基金规模也不宜过小,最少也要在 1 亿以上,以避免清盘风险。
总之,主动型基金规模不宜过大,因为管理难度大,船大难掉头等;也不易过小,因为存在清盘风险。
二、挑选主动型基金的一些策略
买主动型基金,其实就是选基金经理和背后的投研团队。而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,这其实是很难判断的,我们能做的可能是尽量借助一些历史业绩数据去分析。
1、寻找长期历史业绩优秀的主动型基金
有些投资者,总喜欢挑选近一两年业绩很好的基金,但历史数据显示,如果总是挑选上一年表现最好的一批基金产品买入,每年轮换,最后收益会很差。
其背后的原理也不复杂,因为大多数行业的长期收益率天花板摆在那里,某几年赚得多,大概率是赚到了一些市场风格的钱,而市场风格会切换,所以后面几年收益率可能就低。
所以在筛选主动型基金的时候,尽量需要将历史时间拉的长一些。比如:基金经理过去10年年化收益不低于10%、从业6年以上、产品有过10亿以上规模、有过多次获奖等(条件仅供参考,可以自己修改)。
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一些逆向思维,比如既要选历史业绩好的,又要选近一两年业绩“差”的。背后原理也不复杂,因为任何长期有效的投资方法,短期必然间歇性失灵,一个投资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,必然在某些时期面临业绩的落后,但长期看优秀基金又会有均值回归。
2、分享一个主动型基金策略(条件仅供参考,可以自己修改)
设置条件:2019年业绩高于40%,2020年业绩高于60%,2021年业绩高于0%,2022年业绩高于-10%。
这样的一个筛选策略,得出的结果主要是过去 4 年连续跑赢大盘的基金,再细看剔除近几年换过基金经理,规模大于1亿且小于100亿的。我看了下,最终市场上符合这个条件的主动型基金大约只有 15 只,如图所示。
注:具体的基金名称,这里就不公开说了,毕竟个人水平也菜,不敢轻易为人背书。如果你认同这个策略,对具体的名单感兴趣,可以在「芝麻财技」公众号后台发消息回复「主动基金」获取未打马赛克的原图,但仅供参考,不作任何投资建议。
上面我们主要分享的是一些挑选思路,大家可以根据你认可条件列出来,然后借助选基筛选工具去找,这样不仅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选基策略,也能从中更好的独立思考与学习,总比你盲目的去看排行选基或网上看别人推荐选基更靠谱。
以上就是芝麻财技分享的几个如何挑选主动型基金的小技巧,芝麻哥水平有限,仅供学习参考。最后啰嗦一句,以上分享的主动基金选购技巧,并没有涉及择时,事实上无论是买指数基金还是主动型基金,也是需要选择合适时机开始买入的,比如在市场估值低位的时候买入,往往比市场高位时买入更有成本优势,更容易取得受益。当然了,市场低位买入,短期波动也可能大一些,这点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。